協會郵箱: zgjgxh@vip.163.com
2022年價格走勢和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專家研討會綜述
2021年12月21日,中國價格協會組織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及國家糧油中心、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石油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價格協會、中國南方電網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市場網等研究機構和企業的26位專家學者,對“2022年價格走勢和應關注的重點問題”開展了專題討論。
專家們認為,在當前疫情的情況下,居民消費價格運行相對平穩,但個別生活必需品和服務價格波動較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明顯,其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較大而生活資料價格運行平穩,價格結構性問題突出。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了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了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對就業增加和經濟平穩健康增長十分不利。
專家認為,由于中央及時、有效地加強宏觀調控,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遏制了部分重要商品價格過快過猛上升勢頭,使得部分重要商品價格在2021年后期出現一定程度回落。但2022年工業品出廠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價格漲幅雖然將會有所減小,仍將高位運行。由于上游價格傳導作用加強、豬肉價格由負轉正以及疫情的不確定影響,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也將有所擴大。
專家認為,2022年要召開黨的二十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至關重要。價格穩定的關鍵是保證重要商品特別是糧食、煤炭、生豬等的有效供給,進一步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做好價格監測、預警和預期引導,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在疫情不時反復、上游商品價格高位運行的情況下,要重點關注低收入群體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下降、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煤電價格矛盾疏解等問題,以保證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一、對價格形勢的分析判斷
1、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走勢的判斷
專家認為,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與2021年相比將有所擴大,但仍然呈現溫和上漲的態勢,全年價格總水平漲幅將在3%左右。
首先,豬肉價格將扭轉大幅度下降的運行態勢。2022年上半年豬肉價格將相對平穩,下半年將會明顯上升。2021年豬肉價格下降對居民消費價格產生了大約0.6個百分點的向下拉動作用,而2022年豬肉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向下的拉動作用將會消失,并且將產生向上的拉動作用。這是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超過2021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2021年工業品出廠價格大幅度上漲對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的傳導作用將逐步顯現。2021年后三個月,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幅度均明顯加大,傳導作用已經有所顯現。2022年上游產品價格對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導作用將繼續加大。這是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有所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2021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翹尾影響。根據測算,2021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對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翹尾影響程度大約在1.1%左右,翹尾影響明顯大于上一年。
專家同時認為,2022年我國經濟面臨向下的壓力,GDP增長速度會慢于2021年,大約在5.5%左右,對價格上漲的壓力不大。宏觀經濟政策對價格平穩運行有基礎保障作用,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會對價格總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受疫情影響,城鄉居民的收入不會出現超常增長,全社會的商品及服務消費也難以恢復到正常年份的增長水平,需求端對居民消費價格上升的拉動作用受到限制。同時,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又創造歷史最高水平,且庫存儲備充足,糧食價格將保持相對平穩,為價格總水平的相對穩定奠定了基礎。加之政府對公共服務價格的控制,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雖然有所擴大,但仍然保持溫和態勢,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全年漲幅可能不超過3%。
2、對于2022年工業品出廠價格走勢的判斷
專家認為,工業品出廠價格將繼續保持高位運行,但漲幅比2021年將有所減小。預計2022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全年漲幅將小于5%。
首先,由于美國貨幣政策由寬松轉向趨緊,全世界的流動性將有所減弱。2021年12月15日,美聯儲決定加快縮債速度,將月度縮減量從150億美元增加到300美元,按此計劃縮債將于3月結束。同時,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首次加息時間在2022年5月。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對風險資產定價將產生重大影響,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將得到遏制,一些漲幅過大的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面臨深度調整壓力,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將有所減弱。
其次,國家對大宗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采取了有效的調控措施,通過增加產能,及時調整供求關系,加強價格的監管,打擊惡意炒作、非法哄抬價格行為等措施,抑制了部分大宗產品價格的上漲勢頭。
第三,出口增長有下滑的壓力,部分出口產品或將轉向國內市場,一方面增加國內供給,一方面減少國內生產出口產品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從兩方面抑制價格的上漲。
專家認為,目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仍然處于高位運行,而我國大宗商品價格漲幅前期一直落后于國際市場,短期內國內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難以出現普遍性的大幅度回落。同時,國內雙碳目標的實施對煤炭等大宗商品生產能力的釋放形成制約,供求將呈現動態的緊平衡狀態,PPI難以有大幅度的回落。另外,2021年PPI上漲對2022年PPI的翹尾影響就高達3.5%左右??傮w判斷,2022年PPI仍將保持一定的上漲態勢,全年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正常情況下漲幅不會超過5%。
3、對2022年主要農產品價格走勢的判斷
專家認為,2021年我國糧食市場運行平穩,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波動較大,主要以上漲為主。國際市場糧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天氣導致的減產預期。另外,貨幣寬松、物流成本上漲、疫情影響下的供給沖擊等因素也助長了糧價的上漲。加之農產品的能源化需求,在“能源危機”的困擾下,糧價達到近十年來高點。
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2021年1-11月進口糧食15094萬噸,占我國糧食產量的22.1%,創歷史新高。其中玉米進口270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9.9%,進口價格上漲20.2%;小麥進口883萬噸,占2021年小麥產量的6.4%,進口價格上漲3.7%;稻米進口438萬噸,占2021年產量的2.9%,進口價格下降18.0%。雖然進口量很大,但我國糧食市場在國家糧價政策調控下基本處于相對穩定的運行態勢,受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有限,特別是作為主要口糧的小麥、稻谷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但作為飼料和工業用糧的玉米、大豆等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相對較大。
(1)玉米價格將維持高位,具有一定的上漲動力。由于國際玉米價格高位運行,對國內市場玉米價格預期帶來一定影響。而且受需求增加和地租、化肥及勞動力支出等種糧成本上升因素影響,玉米價格在2022年仍然存在一定上漲動力。
(2)大豆保持供求緊平衡態勢,價格略有回落。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較高,供求關系受進口大豆影響較強。由于新年度全球大豆豐產概率較強,因此2022年我國進口大豆供給有保證,進口大豆價格不會超過前期高點,但價格重心仍處于偏高位置,或略有回落。
(3)小麥價格仍將高位運行,進一步上漲的空間有限。小麥價格目前已處于相對高位,短期供需偏緊以及小麥價格上漲的預期將促使小麥價格繼續小幅攀升,但空間有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高質量小麥需求增加,不同小麥品種價格將出現分化,優質小麥價格將繼續保持堅挺。
(4)稻谷價格運行將相對平穩,略有波動,呈現易跌難漲的特點。國內稻谷供給大于需求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一方面2021年我國稻谷產量實現豐收,另一方面稻谷庫存充足,隨時可以彌補短期內市場的結構性供給不足。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又封閉了價格大幅度下降的空間。因此市場上稻谷價格呈現相對平穩、易跌難漲的運行特點。
4、對2022年重要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判斷
(1)煤炭價格走勢判斷
專家認為,2022年煤炭市場將更加理性,煤炭價格將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下運行。動力煤將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相平衡、煤炭中長期合同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以及國家管理部門對煤炭現貨市場調控的影響,煤炭供需繼續趨向寬松,預計煤價震蕩偏弱運行。2021年國家確定了長協價格具體浮動區間(550-850 元/噸),目前坑口煤價與港口平倉價很穩定,均在限價范圍內。在持續保供穩價政策措施持續推進下,疊加2022年中長協合同的政策指引,煤炭市場將變得更加理性,不會出現2021年那樣的大幅度上漲的劇烈的波動。預計2022年煤炭供需關系逐步改善,煤價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
(2)鋼材價格走勢判斷
專家認為,2022年國內鋼材市場供需兩端將呈現弱平衡狀態,鋼材價格將呈小幅波動走勢。由于需求減弱,價格有回落的基礎。
從需求來看, 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仍將保持低位平穩增長態勢,房地產投資增幅回落對鋼材的需求也將繼續減弱。預計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在2022年三季度前都將同比大幅下滑,之后將趨穩,但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會比2021年有所回落。整體來看,鋼材需求不會出現較快增長。
從供給來看,全國鋼材的潛在生產能力是完全可以滿足國內需求的,但是鋼鐵行業產量、產能“雙控”政策的實施,將使鋼材供給保持平穩適度的增長,鋼材供求基本呈現動態平衡狀態。而雙碳目標的實施,將使這種平衡呈現一種緊平衡,目的是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盡量減少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量,以主動適應“雙碳”目標框架下新的能耗與碳排放指標要求,鋼材產量增長將受到約束。
總體判斷,2022年需求將主導鋼材價格的走勢,鋼材價格存在回落的基礎。但“雙控”政策、雙碳目標的實施又制約了鋼材產能的釋放。綜合供需兩方面緊平衡關系,2022年鋼材價格將呈小幅波動、略有向下運行態勢。
(3)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走勢判斷
我國對石油進口依賴度很高,一般情況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接軌運行,國際油價決定了國內油價。
專家認為,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有望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供應增長更快。從需求來看,預計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至9950萬桶/日,與疫情前水平基本相當。從供給來看,在OPEC+(指OPEC和組織之外的一些國家共同組建的聯盟)現有增產計劃下,不考慮伊朗制裁取消,預計2022年世界石油供應量將達10170萬桶/日,明顯高于需求量,石油供應過剩壓力加大。但OPEC+產油國經濟增長對油價高度依賴,將會通過限產進行有效的供應管控以保證其根本利益,為石油市場再平衡提供基本保障。因此,2022年世界石油市場供需基本面高度失衡的概率不大。一般情況下預計布倫特油價保持在70美元/桶以左右,比2021年略低或基本持平。但OPEC+產量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新冠疫情、伊核協議前景、地緣政治以及中美等大國關系等因素將是影響油價的重要因素,可能給油價帶來不確定性影響。
二、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價格問題
1、破解“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三重壓力,是價格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專家認為,2022年CPI和PPI總體運行上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在總水平運行平穩的同時,如何有效應對經濟運行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是價格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在2022年外需減弱的背景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進一步凸現。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相對平穩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基本穩定的市場價格,是擴大內需的基本保障。為此價格工作應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便捷的市場交易條件,保證商品流通渠道的暢通。同時,應積極出臺有利于促進需求增長的價格政策,減少或暫緩具有收縮效應的價格政策出臺。應加強市場監管,著力凈化市場,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惡意炒作等市場違法行為。協同做好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反暴利防范短期游資炒作、反資本脫實向虛、反頭部平臺企業侵權等市場價格工作。通過增加市場參與者的信心,促進市場需求的增長。在減輕供給沖擊方面,重點應降低在“雙碳目標”實施過程中對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供給的過度制約,有節奏、有計劃、積極穩妥地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既不能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損害經濟增長,又不能為了經濟增長影響減排目標的實現。鑒于經濟建設是現階段我國的中心任務,因此雙碳目標的實現要以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為先決條件,以能源供求動態平衡且不導致能源價格大幅度上漲為基礎條件,絕不能急于求成,搞運動式減排。在價格工作上,要以能源等重點商品的保供穩價作為切入點,持續的做好煤電油氣調節工作,加強監測預警,及時適度進行調控,確保能源和重要大宗商品穩定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而預期轉弱一方面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而產生的經濟預期變化,另一方面是需求收縮并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時出現而產生的市場預期變化。針對預期轉弱的壓力,價格工作的重點是加強市場預期的引導,以保供穩價為切入點,著力在煤電油氣等初級產品及糧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方面保供穩價,不斷增強關鍵品類物資儲備和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針對一些大宗商品及民生必需品價格暴漲暴跌,既要利用好經濟手段,也要充分利用好價格法等法律法規,防止市場動蕩和恐慌特別是價格的大起大落。
2、關注疫情變化對價格運行的影響
專家認為,疫情對價格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在目前總體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下,局部疫情出現不會導致價格總水平出現大幅度升降,但對部分商品價格影響很大,價格的結構性變化和波動是主要關注的問題。因此政府在應對疫情期間的價格變化時,應注意價格的結構性控制和調整,特別是要加強對消費影響大、有代表性、或具有特殊性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供給及儲備供應,如糧食、蔬菜、豬肉、雞蛋等生活必需品和水、電、燃氣的持續不間斷供應。針對疫情要早做預案,當疫情出現時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消除供應鏈上的卡點,確保供應鏈通暢,保證市場的有效供給。同時,在疫情期間要保持對市場發出正確的價格信號導向,引導社會的市場預期和價格預期,引導居民的理性消費,避免出現市場恐慌。
3、關注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的問題
專家認為,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是當前緩解“三重壓力”重要抓手。中、小、微企業由于其規模小、資金不足、競爭力較弱,其生存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弱。在持續兩年的疫情和2021年上游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疊加影響下,其生產經營舉步維艱。但中、小、微企業在吸收社會勞動力就業、穩定和增加居民收入、活躍市場經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營工業企業是工業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代表,私營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部分說明了中小微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至9月份,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成本上升21.8%,比大中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高1.9個百分點;營業利潤上升32.6%,比大中型國有工業企業低60.6個百分點;虧損額上升10.2%,比大中型國有工業控股企業高33.9個百分點。比較可知,私營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遠遠不如大中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而工業中、小、微工業企業經營狀況與第三產業的中、小、微企業相比還是相對好的,第三產業的中、小、微企業運行狀況則是更加令人擔憂,許多中、小、微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有的是處于勉強維持不倒閉狀態,其經營狀況比工業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還要差。對中、小、微企業這種生產經營狀態各級政府要給予重點關注,落實好國家出臺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利落地。鼓勵地方政府安排中小企業紓困資金。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精準支持,打造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
4、關注上游產品價格變化對下游企業的影響
由于上游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而工業消費品價格持續低迷甚至下降,加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的顯露,下游企業消化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能力在減弱,一些下游企業繼續承受生產成本增加的能力已經基本達到極限。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9月,農副產品加工業營業成本增加了15.0%,營業利潤則下降了7.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營業成本上漲了17.8%,而營業利潤則下降了25.6%;汽車制造業營業成本增加了12.4%,營業利潤卻下降了0.1%。在這些下游行業營業成本明顯上升而利潤下降的同時,上游行業則呈現營業利潤大幅度暴漲的局面。2020年1-9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雖然營業成本上升了28.8%,但營業利潤增長高達173.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營業成本只增長了9.3%,營業利潤則暴漲315.2%;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營業成本雖然增長了26.4%,但其營業利潤卻暴漲了852.9%。對比來看,上游行業經營成本雖然有所增長,但與其利潤增長幅度相比微不足道。而下游行業營業成本大幅度上升,營業利潤出現明顯的下降。下游行業承受上游行業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壓力導致經營困難是供給沖擊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預期減弱的重要主體,解決下游企業消化上游產品價格上漲能力減弱問題,是緩解“三重壓力”的重要一環。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切實抓好能源、原材料等重要上游產品的保供穩價政策,避免上下游產品價格兩級分化引發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5、關注疫情情況下低收入居民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下降問題
專家認為, 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會有所加大,結構性價格上漲的現象仍會出現,要特別關注低收入居民對價格上漲承受能力減弱的問題。前兩年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對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支出形成較大的壓力,2021年的蔬菜、雞蛋、水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又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這兩年疫情的反復出現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第三產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少企業經營困難,有的陷入半停工停產狀態,在困境中艱難維持。這種局面造成一些企業職工收入大幅度下降,有的職工處于半薪待工、甚至失業狀態,這部分居民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明顯減弱。同時前期能源、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對下游消費品及服務價格的傳導逐漸顯現,特別是居民的公共服務收費如居民用水、電、燃氣面臨很大的調價壓力,這對居民支出的潛在壓力與日俱升。在財政收入增長緩慢、支出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財政很難長時間承受對居民上述公共服務價格的大量補貼。從長遠來看,公共服務價格的提價甚至是市場化將是必然的趨勢,低收入居民公共服務支出的壓力將會明顯增大。另外,目前雖然價格總水平漲幅不是很大,許多日用消費品價格指數在統計上漲幅也不大,但不同收入階層居民對吃、穿、住、用價格變化的實際感受是在普遍增強的。由于企業產品更新換代較快,即使統計公布的價格漲幅不是很大,但居民實際的感受卻是比較強烈的。加之資源價格改革、公共服務價格上調的壓力,居民對實際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較大。這種局面將會影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政府應從多方面采取措施促進保供穩價的實現,采取有效措施對低收入居民實施及時、有效的補貼,以增加其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使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因消費品及服務價格上漲而下降,并力爭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適度提高,以利于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
6、關注煤電價格的矛盾疏解,建立良好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專家認為,煤、電價格矛盾的協調將是2022年乃至今后一定時期我國價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022年預計國內對煤炭需求仍維持在高位,今冬明春臨時增加的煤炭產能能否轉化為長期產能存在不確定性。若供需形勢不能改善,煤價可能維持高位運行,對下游各行業產生較大的成本傳導壓力。2021年整個電力行業承擔了上游煤炭漲價的壓力,燃煤發電板塊虧損預計達到3000億元。2022年隨著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機制實施,預計上游煤炭漲價成本將向下游用電企業傳導,按20%價格浮動上限估算,向下游傳導成本將超過3000億元。煤炭價格上漲導致發電成本增加,電力價格理應上漲。但實際情況是,電力價格一旦上漲,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成本都要增加,這會影響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價格的普遍上漲,特別在在當前疫情情況下,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居民是難以承受的。因此電力價格上漲的幅度就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在市場實際運行中,煤炭生產企業要求放開電煤價格,希望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電力生產企業則要求在電力價格沒有完全放開的前提下,電煤價格的上漲也要受到制約,否則電力生產企業虧損嚴重,難以負擔過高的煤炭價格上漲的壓力。如何做好煤電價格的協調,保持煤炭和電力行業都能平穩發展,是緩解供給沖擊壓力的關鍵點,也是“保供穩價”的出發點,更是價格工作的重點難點。
三、關于2022年價格工作的政策建議
1、加強價格監測、預測、預警和價格信息發布,正確引導市場預期,防止可能出現的突發性變化
對于經濟發展的重點物資和居民關心的重點商品的價格變化要進一步加強監測,特別是要盯住對外依存度高的初級產品價格的變化,及時協調價格矛盾,防止因重大缺口演變成“灰犀?!笔录?。要重點分析研究價格變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價格變化的分析、預測、預警能力。要深入系統研究中長期價格走勢及糧食、能源、鋼材等重要商品供求、成本、價格等問題,及時發布有關的生產、需求和價格信息,正確的引導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穩定企業的投資信心和居民的消費信心,為保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條件。
2、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一次能源供應保障,緩解煤、電價格矛盾
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成本的承受能力,采取措施增加煤炭長期產能,打擊中間商炒作,把穩定電煤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2021年煤炭訂貨會透露信息反映動力煤基準價或將從535元/噸上調到700元/噸,這個價格水平仍高于2020年供需平衡市場的平均煤價,打破了煤炭、煤電企業的利益平衡格局。若考慮合理運費,到廠標準煤價將超過1000元。也意味著今后一段時間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沒有下浮空間,只能上漲。因此,建議國家層面繼續采取各項措施,加強今冬明春一次能源供應保障,鼓勵煤炭行業增產擴產,加快促進電煤價格回歸正常價格區間。同時應加強監管,壓減中間環節不正當牟利、進一步降低動力煤基準價標準,確保煤電上網電價總體平穩,緩解下游用電企業成本負擔。
3、針對價格的結構性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價格調控
這兩年價格總水平(CPI)漲幅比較溫和,但個別商品價格卻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易于炒作的農產品等價格變化幅度較大,如大蔥、大蒜、生姜、蔬菜等均出現過匪夷所思的價格上漲。這種現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會成為市場上的常態。對于這種結構性價格上漲,應從市場供給和市場監管方面多做工作,一方面努力增加相應物資的生產和調撥,把握好相應物資的收儲和投放時機與力度,加強及時的進出口調控;另一方面要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違法行為,不要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違法行為與正常的市場行為相混淆。大蔥、生姜、大蒜等小農產品雖然銷量小,對居民消費支出影響不大,但這種違法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對居民消費心理、對價格預期和消費行為的負面影響極大。如果不及時治理,違法者將會逐漸增加,被操縱的商品也會逐漸增加,這對價格的平穩運行是非常不利的。
4、建立健全完善的電力市場化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是電力市場改革的核心問題,推動建立適應與市場進程相匹配的價格形成機制,是促進電力市場公平穩定運行的關鍵。1439號文、809號文的落地實施,很大程度上疏通了電力成本和價格傳導機制,及時疏導企業發電成本,逐步建立起了“能跌能漲”市場化電價機制,有效發揮電力市場發現價格、調節供需的積極作用。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發電市場價格形成機。燃機發電作為清潔高效和運行靈活的電源,應充分考慮燃機發電調峰作用、靈活性、綠色、環保、低碳等價值,在電價機制中予以體現;實行氣電聯動價格機制,根據天然氣價格變動調整燃機上網電價,順利傳導上游天然氣成本;煤電將由電量型電源逐步向調節性電源轉變,建立煤電容量補償機制,容量電價和電量電價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從機制上解決煤電機組生存壓力;可再生能源補貼逐步退出,新能源發電實行平價上網。為促進新能源快速和可持續發展,需進一步完善綠電交易機制,體現可再生能源綠色環保低碳價值。健全完善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及階梯電價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5、研究建立電力發展基金,用于支持“雙碳”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目前,電力基金附加中仍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原三峽建設基金)用于非電領域,即將于2025年到期取消,建議促請全國人大將該基金轉為電力發展基金,專項用于支持“雙碳”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此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基金今后若有富余,爭取優先統籌納入電力發展基金使用。
6、密切關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
加強對寬松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果及中長期影響的研究分析,在做好價格調控工作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
(中國價格協會專家委員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云路1號9層,郵編100045
秘書處電話:010-68033566 網站投稿箱:zgjgxhwz@vip.163.com 協會郵箱:zgjgxh@vip.163.com 郵政編碼:100037
? CopyRight2003- 2021 中國價格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01059號-1 Inc.All Rights Reserved.